天然药物也有肝损

时间:2021-12-1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在长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,中华民族积累了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丰富经验,天然药物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。在重视药物疗效的同时,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也一直受到重视。天然的东西不一定是安全无害的。和其他药物一样,中草药也会有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,全球有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,欧美国家也有用野石蚕减肥、虫痢草保健戒酒等引起肝毒性的惨痛教训的实践过程中,中华民族积累了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丰富经验,天然药物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。在重视药物疗效的同时,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也一直受到重视。天然的东西不一定是安全无害的。和其他药物一样,中草药也会有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,全球有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,欧美国家也有用野石蚕减肥、虫痢草保健戒酒等引起肝毒性的惨痛教训。能引起肝损害的各类药物(包含中成药在内)达数百种,中草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率占药源性肝病的32.6%,据综合国内文献报道,~年,国内杂志公开发表中药致肝损害病例共多例,并表现逐年上升趋势。近来,又有人把中药不良反应,列入药品不良反应“三大祸害”之一。近年来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构成比看:抗痨药33.7%,中草药23.7%,解热镇痛药10.8%为前三位。所治疗的原发病对引起肝损害的中药分类:骨关节的中药33.4%,肾疾病的中药25.9%,皮肤科的中药20.3%,甲状腺疾病的中药7.3%为前四位。

怎么来看待天然药物的不良反应?我们首先必须区分中药和草药的不同之处:中药是比较安全的,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组方、辨证用药,经过千百年来的医药实践,经严格加工炮制,且有理论上的配伍禁忌等,入国家药典的药材,而草药则是民间根据经验用来治疗或缓解某一病痛的天然植物。

古代对药物的“毒性”均有不同的概念:1.早期所谓“毒药”是泛指所有能治病的药。2.药物“毒性”又指气味的偏性。3.专指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,如《神农本草》载药种。按功效和毒性分上品-无毒;中品-无毒有毒,斟酌其宜;下品-多毒不可久服。中医文献中的“十八反”、“十九畏”说明古人已注意对某些药物配伍时可产生的毒副反应。而草药则为民间以所习用的同物不同名,同名不同物的现象较为普遍,不良反应难以追踪观察,更别说药理的毒理实验了。

天然药物的副作用分类常见:1、副作用;2、毒性作用;3、过敏反应4、特异质反应;5、依赖性;6、致癌致畸;7、致突变。然而引起的的肝损害,不仅仅发病率明显上升,而且死亡率偏高,很值得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。特别是滥用、误用、长期过量服用、营养健身保健饮用、明间偏方等中毒发生的机会更多。因此,要认识药源性肝损害发病的特点与机制,严格用药原则,注意配伍禁忌,保证安全用药,对减少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

(一)医患双方在使用上的问题

1、过量用药:传统概念和广告宣传的误导。中药无毒无副作用,超量无妨。黄药子致药物肝,人参60g致失明等。

2、药不对症:撇开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,辨证施治中的寒者热之……等原则用药。

3、滥用药物,受中药可有病治病,无病补身的错误观念影响。

4、用药持续时间过长,以致蓄积中毒。如甘草长时期服用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。

5、药物配伍不当:中药配伍不当尚不多见。中西合用引起不良反应日益引起重视。如麻黄与优降宁,石膏与强心甙类。

总之为医患双方缺乏对某些中草药及其制剂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认识。

(二)药物本身的问题

1、药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。甘草——水钠潴留,排钾等。

2、中药品种混淆而错用误用。木通——通草混用,广防己(马兜铃科)代替粉防己,欧洲用于减肥药,造成十余例肾衰等。

3、药材质量问题:环境,收获季节,药用部位,储运等可影响质量。如环境污染致药物重金属含量超标,储运不当药物霉变等。

4、炮制煎煮不当,本身为了降低其毒副作用,不按规程适得其反。

(三)机体因素

1、性别: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。

2、年龄:老人,幼儿高于青壮年。

3、特殊生理病理状况:妊娠,哺乳,肝肾功能不良者。

4、个体差异。我们在临床中亦见到一些使用当归致月经不净或遗精的。

按照损害肝脏表现的类型分类

1、可致肝细胞型损害的药物

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肝炎类型的中药有黄药子、苍耳子、蓖麻子、土三七、鸦胆子、五倍子、川楝子、雷公藤、千里光、艾叶、白芨、防己、青黛、大黄、泽泻、姜半夏、桑寄生、地榆、密陀僧、虎仗、石榴皮、酸枣根皮、天花粉、雄黄、砒石、复方青黛子、农吉利(野百合)、鱼胆、蒲黄等。

2、可致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的药物

引起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肝损害的中药有苍耳子、贯众、红茴香、铜绿、复方丹参注射液、壮骨关节丸、金果榄等。

按照中草药所含主要有毒成分及化学性质分类

含生物碱类

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结构复杂的杂环化合物,其毒性除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外,近年发现能损害肝脏的生物碱也不少见,可分为以下数种。

1.含羟基双稠吡咯啶生物碱

含有羟基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的中药有野百合、千里光、土三七、大白顶草、猫尾草等。这类生物碱摄入后在细胞色素P的作用下转化为吡咯衍生物,这种不稳定的代谢产物除了引起计量相关性肝损害外,而且能导致实验动物肿瘤生成。急性中毒类似肝炎表现,慢性中毒类似肝硬化表现。

2.含延胡索

含有延胡索的中药有元胡、金不换,这类中药常用作镇痛剂,不曾重视其肝毒性。国外发现健康人服此类药物20周后发生急性肝炎,故这类生物碱对肝细胞代谢有直接毒性。

3.麻黄碱

中药麻黄所含麻黄碱,对中枢神经系统、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均有兴奋作用,除了发现头痛、头晕、震颤、心律失常及高血压外,还发现中毒性肝炎的报道。

4.其他含生物碱的中草药

其他含生物碱的中草药有雷公藤、乌头及常山等,均有不少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损害的报道。

含苷类

苷类由糖类和非糖部分组成,其非糖部分称为苷元,依苷元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皂苷、黄酮苷、强心苷、氰苷等。含有皂苷、黄酮苷的中药如黄药子、柴胡、广豆根、芜花、黄芩等可引起肝损害。黄药子既能损害肝细胞,又能影响胆汁排泌,损肝的轻重程度与计量有关,多数服入总量达~1g后发病,发病后症状严重。与其毒性成分薯蓣皂苷、薯蓣毒皂苷、黄独素、黄毒萜A、B、C等有关。黄芩、柴胡、苍术、番泻叶等损害肝脏的表现均与其相关苷类有关,表现为中毒性肝炎或肝坏死。黄药子损害肝脏单味药中,国内文献报道46例,居第二位。

含萜和内酯类

含萜和内酯类的结构复杂,包括有酸和酚等化学物质。代表药物有雷公藤、苦楝、艾叶、决明、贯众等。雷公藤含有二萜类、三萜类、倍萜类对心肝肾均有损害作用,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及慢性肝损害,国内文献报道雷公藤所致肝损害91例次,居单味损肝中药的首位。

苦楝全株有毒,其毒性成分含苦楝素、苦楝萜酮内酯,均可刺激和损害胃肠粘膜,吸收后作用于肝脏,表现为纳差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肝肿大及黄疸等。艾叶主要含挥发油和苦艾素,内服除刺激肠道外,亦可引起中毒性肝炎。

含毒性植物蛋白类

此类植物蛋白,多存在于种子内,具有细胞原浆毒的作用,如苍耳子、蓖麻子、油桐子、望江南子,毒性作用不仅损害肝脏,还损害胃肠粘膜及肾脏。

动物及矿物质类

动物类中药如红娘子、鱼胆、猪胆、蟾蜍、穿山甲、蜈蚣、以及矿物类中药如雄黄、密陀僧均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。

动物实验有肝损害的中草药

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及中药大辞典,注有肝毒性(多有动物实验)的中草药有白花、丹参、五色梅、丁香、芄铁、土荆芥、大风子、大白顶草(含千里光生物碱)、千里光、天花粉、冬青叶、肉豆蔻、合欢皮、麦角、芸香、麝香草、七叶一枝花、冬青草、喜树等,其中多已提出有毒成分。上述有肝毒性的中草药,不宜与具有肝损害的西药合用,合用可以加重肝毒性反应。也有进行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呈阳性的复方中药,而单味药则为阴性,如葛根汤,其可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
含有水解鞣质的药物

五倍子、诃子、石榴皮、酸枣根皮、虎杖、老虎泡叶、黄沧叶、橡碗等均含有水解型鞣质,对肝有严重毒性作用,这类药用于烧伤外用药时亦可吸收造成重度肝小叶中心坏死。

中成药对肝脏损害

中成药乃复方制剂,由于服用及携带方便,近年来应用非常广泛,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加。致肝损害最突出依次为壮骨关节丸、疳积散、复方青黛丸、克银丸、小金丹(片)、首乌片、增生平、润肤丸、昆明山海棠、银屑散、六神丸、状骨粉等,其他可见湿毒清、状骨伸筋胶囊、养宝伸筋胶囊、骨仙片、妇康片、化淤丸、双黄连口服液、银翘片、川琥宁注射液、人参白术丸、牛黄解毒片等。几种引起肝损害较多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:

1.壮骨关节丸

壮骨关节丸损害肝脏的药物主要是独活、淫羊藿。独活中的有效成分佛手柑内酯、欧芹酚甲醚、欧芹属乙素、花椒毒素等,均直接损害肝细胞。其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肿胀、脂肪变性等。淫羊藿有雄激素样作用,干扰肝细胞的代谢及干扰胆汁的排泄,可引起胆汁淤积。

2.疳积散

疳积散含有广丹和朱砂,均属有毒物质,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及硫化汞,久服或过量均可引起中毒。

3.复方青黛丸

复方青黛丸(胶囊)含有土茯苓、丹参、白术、建曲等。用于治疗银屑病,引起肝损害的表现为肝炎型,病理以肝细胞坏死为主。

4.雷公藤片

雷公藤片多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、肾病,表现为单项肝功能异常,如转氨酶升高,少数发生黄疸。

5.何首乌片

何首乌片用于抗衰老、养颜健身,其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,对肝脏具有毒性作用。引起肝损害表现主要是轻或中度的黄疸。

6.六神丸

六神丸中的明雄黄含有毒的砷化物,长期或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,药物可在体内蓄积,作为原浆毒,引起肝脏、肾脏及多脏器损害。方中的蟾酥含有蟾酥毒,具有洋地黄样作用。

7.小柴胡汤

小柴胡汤由柴胡、半夏、生姜、黄芩、大枣、人参(或党参)、甘草七味草药组成。柴胡能改变细胞原浆表面,因而是一种原浆毒。新近研究提示肝损害更可能与黄芩的原浆毒有关。

8.其他

较少文献报道有肝损害的中成药还有疏风定痛丸、防风通圣丸、龙蛇追风胶囊、除风丸、血毒丸、九厘散、追风透骨丸、复方丹参注射液、葛根注射液、麻仁石甘汤、宁红减肥茶、消渴丸、川楝素片(驱虫)、千里光注射液、丁香油、鼻康片、猪苓多糖、参麦注射液等。

天然药物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

(一)天然药物肝损害的诊断

1、服药后一般1~4周出现肝功能损害,亦可在服药后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出现。

2、临床症状可有发热、关节酸痛、皮疹、抓痒、黄疸等。

3、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临床或病理征象。

4、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。

5、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。

6、偶然如再次给药,又可发生肝损害。

如有上述(1)项,加上第(2)至第(7)项中任何二项,即可考虑药物性肝损害。另有认为作尿葡萄糖二酸测定有助于诊断。

(二)鉴别诊断

药源性肝损害主要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。另外,在一些可伴有肝损害的全身性疾病,在服药时出现肝损害,应注意区别是原有疾病伴发肝损害,还是药源性肝损害。

1、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要点①急性药源性肝损害须与甲型和戊型肝炎鉴别。后二者多有肝炎接触史,经常在外就餐或出差史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在发病初期可有发热,一般3~5d体温恢复正常,但消化道症状加重,并出现黄疸;药源性肝损害一般先出现消化道症状,在出现肝损害的同时发热,并伴有皮疹、瘙痒、关节痛等过敏性表现。②慢性药源性肝损害须与乙型和丙型肝炎鉴别,乙型和丙型肝炎多为隐袭起病,并有肝病的家族史或输血史等。③无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④肝炎病毒学检查为阳性。

2、与酒精性肝炎的鉴别要点①酒精性肝炎的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;药源性肝损害患者有服药史。②酒精性肝炎患者多有酒精性周围神经病性损害;药源性肝损害患者可有皮疹、瘙痒等过敏性表现。③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血清γ-GT明显升高,AST/ALT升高。④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后,酒精戒断反应明显,戒酒后肝病好转;药源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能好转。

3、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要点①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;②常伴有肝外系统表现;③血沉加快,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;④自身抗体检查为阳性,有30%的患者可检出狼疮细胞。

4、鉴别是原有疾病伴发的肝损害,还是治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①治疗前无肝损害或肝损害不明显,在治疗后若原发疾病好转,而出现肝损害,应多考虑为药源性肝损害;若有原发疾病加重时,多考虑为原有疾病伴发的肝损害。②发生肝损害后,更改原治疗方案,注意选用肝损害较小的药物。在原有的药物停用后,肝损害减轻,多考虑药源性肝损害;若停药后,肝损害不好转,应注意可能是原发病伴发肝损害。

(三)防治

针对目前天然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原因与现状,我们今后的临床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正确认识中草药的毒性,严格剂量、疗程、配伍、给药途径等环节,防止中毒的发生。

2、对有过敏史,年老体弱、肝肾功能不健全者应特别注意。

3、用药期间监视毒副反应,定期测定血象、尿液、肝功能检查。

4、一旦发现皮疹、黄疸、肝功能异常,应立即停药。

5、停用致病中草药。

6、支持疗法:卧床休息,维生素B及维生素C的应用,消化道症状严重者除对症治疗外,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。

7、明显淤胆者可应用腺苷氮氨酸及熊去氧胆酸治疗。

8、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,按暴发性肝炎治疗原则处理。

9、还原型谷胱甘肽(GSH)对某些药物肝病有较好的疗效,可静脉滴注mg/d,2~4周为1疗程。

10、加速药物的排泄,如急性中毒的可给予洗胃、导泻、活性炭吸附等,还可通过渗透性利尿、血透等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ryzxmr.com/jbjc/1151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